從昨天浦東法院召開的知識產權“三合一”審判機制誕生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獲悉,最高人民法院將在全國法院推行知識產權“三合一”審判機制。
作為全國首家建立知識產權庭的基層法院,浦東法院于1996年在全國率先探索知產庭,審理知識產權民事、行政、刑事案件的“三合一”審判機制,被著名的知識產權專家鄭成思先生譽為“浦東模式”。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委員、知識產權審判庭庭長宋曉明表示,浦東法院二十年來積極發揮司法職能作用,審理了一大批具有典型意義的知識產權案件,為全國法院的知識產權審判“三合一”工作提供了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寶貴經驗,最高人民法院將向全國推廣。
1995年,涉及假冒中美合資上海吉利有限公司“飛鷹”商標的民事、行政和刑事案件分別訴至浦東法院。盡管三起案件的審判取得較好效果,但審理中凸顯的兩個問題引起浦東法院的思考:一是刑庭、行政庭由于業務范圍所限,缺乏審理知識產權案件必備的知識產權專業知識;二是三件案件審查認定的基本事實相同,對同一事實由不同審判庭分別審理,既造成審判資源浪費,也增加了當事人的訴訟成本,還容易導致裁判標準不統一。
浦東法院在“飛鷹”商標民事、行政和刑事審判實踐的基礎上,以需求為導向,總結經驗做法,提出機制構想,于1996年經上海高院批準,在全國率先嘗試由知識產權審判庭統一審理知識產權民事、行政、刑事案件。2007年,黃浦法院借鑒浦東法院經驗,由該院知產庭統一受理轄區范圍內的知識產權民事、刑事案件;2008年8月,上海高院統一部署在設立知產庭的基層法院全面推廣“三合一”審判模式;2014年,上海三級法院實現了知識產權“三合一”審判機制的全覆蓋。
- 上一篇:讓知識產權變資產不再是“傳說”
- 下一篇:知識產權之爭,中國企業逆襲了嗎?